• 0593-2888884
  • 我们自己的论坛-有事您发贴,大家来帮您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582|回复: 0

宁德的蕉城名字真正的由来你知道么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发表于 2020-5-6 07:42: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时的宁德县城,不仅仅是个县以下的小商业集镇,还是古闽东一个出入的要道。在这里设“关”,目的是稽查行旅,防御横暴。事实上,一直到公元1960年以前,原宁德县城还是水陆要会之处。涨潮时,与清代差不多,“南面接连海港,逼近大洋;船自东冲入者,随潮直达城下”故址;鱼儿却能顺着护城河,一直游到今宁德车站各处。

宁德的蕉城名字真正的由来你知道么-1.jpg

(网络配图)

然而,这个关门镇,却是个土捏的“要塞”。第一次被摧毁是在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钦按:《三山志》作建炎二年)。当时,建州(今福建建瓯)的驻防军发生兵变。以叶浓为首的叛变部队由古田入福州,再转到宁德时,那城墙便“岁久而圮”(《宁德县志》)。于是,“建寇”一举就将“令簿尉丞旧四厅”,全部烧光。此后377年,宁德无力修城,就环以木栅。到了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才改为砖城,增设小东门(故址在今前林路东北通院前路处),并在5个城门上头各建一个楼。

宁德的蕉城名字真正的由来你知道么-2.jpg

然而,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又陷于倭寇,全城夷为平地。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五月,知县林时芳“召良工,采巨石”,重建县城。和以往相比,就“东南潮涨齿城址,宜改曲者若干”,其他并没多大变化。这座宁德城便是后人所说的“蕉城”。正如前述,原宁德县城一点也不像芭蕉叶,故所谓蕉城或芭蕉城,都只是“焦(礁)城”的雅称。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记》卷三四《海道一》:“小於岛则曰屿,小於屿而有草木则曰苫,如苫屿而其质纯石则曰焦。”

宁德的蕉城名字真正的由来你知道么-3.jpg

因此,所谓“焦城”,实是形容林时芳所建的宁德县城尽管像苫、屿那么小,但它却由“纯石”筑成的,含有“固若礁石”的意思;用清李拔的话说,即“煌煌乎海上岩邑”。然而,清刘家谋等人大概认为“焦城”一词不是美称,故一定要说那是“芭蕉叶式,俗呼芭蕉城”(《鹤场漫志》卷上)。其实,普通宁德人并不忌讳“焦”字。由于位于海滨,故地名含“焦”的还有“焦坑”、“焦溪”、“三焦”、“焦门峡”(又称“礁头”)等等。平时,人们也不一定要将其中的“焦”字,都写成“蕉”。

宁德的蕉城名字真正的由来你知道么-4.jpg

那么,现代怎么也有许多人认为宁德县城是“芭蕉叶式”呢?这因为国民党政府在1939年拆除县城后,翌年又在原城里城外置立一个镇,也叫做“蕉城”。它辖碧山、福海、长璋、鹏南、务本、继光、中正、崇文、三元、莲峰、菰洋、后溪、金峰、古溪、金涵、仙笠、鳌江等17个街、村。从1943年绘制的宁德县《地籍图》来看,它似乎“呈现南北长,东西狭的”“芭蕉叶式”。然而,这个“蕉城”并是“城”名,而是“镇”名;它也不是刘家谋所说的“城墙轮廓”像“芭蕉叶”,而是“城内外连片的地域地形”好像芭蕉叶啊!这个形状也没存在多久。因为1950年改蕉城镇为第一区时,菰洋、莲峰、金峰等村改属第二区;1961年复称镇时,又将古溪、金涵、鳌江等析给新立的城郊区;到了1991年撤消镇建制,分设蕉南、蕉北两个街道办事处时,连“蕉城”这个名字也取消了。

宁德的蕉城名字真正的由来你知道么-5.jpg

1999年11月14日,国务院同意宁德地区撤地设市,市政府驻新设立的蕉城区。于是,2000年9月3日“蕉城区”正式挂牌;2000年11月14日又正式设立地级宁德市,辖原宁德地区霞浦、柘荣、寿宁、古田、屏南、周宁六县和新设立的蕉城区,并代管省直辖的福安、福鼎两县级市。从此又有“蕉城”之称,但它不是原先的县城名,更不是镇名,而是原县级宁德市的整个行政区域名。

▍内容来源:谢学钦宁德城市资讯原创编辑完成

▍图文编辑:宁文策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电话

0593-2888884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六 8:00-17:30

客服QQ点击咨询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11-2015 https://www.ndb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X3.5 闽ICP备2022015620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