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93-2888884
  • 我们自己的论坛-有事您发贴,大家来帮您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538|回复: 3

佛教的“学生守则”与“日常行为规范”: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发表于 2020-4-22 17:42: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佛教的“学生守则”与“日常行为规范”:
一、戒,真的是无上菩提之本吗??如果这样,为什么有南传诵经、不诵戒的现象??为什么开头几年不制定一大堆戒条??
二、早期的阿罗汉,没有这么多戒条;而是强调“解脱”的训练,训练就是修行;实际上,三分之二以上的阿罗汉属于慧解脱;有了慧(亲证解脱的经验),自然有定;一部分阿罗汉,则达到“心解脱,慧解脱”。
三、因此,戒,只是佛教的“学生守则”与“日常行为规范”。
四、不要相信什么“密戒”。但是,偏偏有汉传佛教的大律师,学“密戒”,后果不堪设想。
五、为什么会出现汉传佛教的大律师,学“密戒”这种现象??有多种原因:
1、戒律不公开;
2、你不知道,就认为你连这都不懂;你知道了,就说你提前学戒,属于“盗戒”、“盗法”,不能受戒。
3、因此,只好在受戒时,才知道。如果是清净戒,则不要紧。如果是不清净戒,你就被“毒誓”、“恶咒”套住了;从此,一条路,走到黑。
举例说明:
案例一:有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本来是学汉传佛教的,后来,去学“密戒”,再回到汉族地区,在一个汉传大寺院,平时偷偷买街上的肉吃。这样,整座大寺院的人,都被群众嘲笑。但是,他就是不改。是改不了??还是被“毒誓”、“恶咒”吓住,不敢改??或者是药物的原因??……被发现后,只好走人。
案例二:汉传佛教最著名的某院,有一个毕业生,偏偏去学“密戒”,现在有三个老婆和七个孩子,被群众嘲笑“七次成佛”。某院也因此,常受诽谤。
4、实际上,南传佛教,戒律是公开的,全国都知道;早期的佛教,也是公开的。如果说提前学戒,是盗戒、盗法,则南传全部盗戒、盗法;因此,不应该这样说。一诚禅师也认为,有恭敬心,不犯。当然,南传、或早期佛教,戒律公开,有恭敬心的人知道,没有恭敬心的人也知道。
5、怕人知道,只好保密;对戒律有了保密的习惯,加上年小出家的幼稚,刚好遇到“皇帝制”的“禁言”,不许说“是非”,因此,怎么会不上当??

实际上,汉传佛教有最大的利益,就是“素食的日中一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发表于 2020-4-22 17:4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剃度个人有独立经济基础的人:
汉传佛教,应该剃度个人有独立经济基础的人。这样,可以避免很多问题:
一、由于个人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存在不确定性;
二、由于个人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存在年长僧人的安置问题;
三、由于个人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存在医疗和交通方便的问题;
四、由于个人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存在“放弃原则”的问题;
举例说明:
1、几年前,“附佛外道”的人,长期充当汉传佛教基层(当地)佛教协会的负责人;因此,“动物三尸”的做法,误导了很多人。
2、由于担心被“迁单”而没有立足之地,对“附佛外道”的渗透,长期没有人纠正,造成前几年大有被“灭法”的气势。如果在古代,前几年可能“灭法”。
3、从历史资料来看,佛教几次被“灭法”,都有“附佛外道”  的“影子”;“灭法”之后,禅宗却能保存下来。可见,独立的经济基础多么重要。
4、从五十年代,“大将军”“理直气壮”的描述,也可以看出“附佛外道”的影子。为什么“灭法”之前,都无人纠正??
5、个人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只好“恒顺众生”、“佛性平等”,进一步,当然就是:内、外道“本无分别”;面对渗透,“无分别心”。
6、多年前,外道煽动群众反佛,达到如此的地步,只有佛教内部“不知道”:由于多到外地、外省出家,担心被“迁单”而没有立足之地,只好“不知道”。
五、“共法”的问题:“住寺制”的“共法”,现为“皇帝制”的佛教。“皇帝制”与佛陀的“民主制”不同:“皇帝制”佛教,如果有问题,难以纠正;同样与个人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有关,担心被“迁单”而没有立足之地。因此,只要管好“我”自己,佛教被“灭法”跟“我”无关。
六、年小出家,个人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因此,一座岩寺,往往只有一位出家人:只收在家弟子,不收出家弟子。这样,不利于佛教的发展。
七、年长出家,应该剃度个人有独立经济基础的人,这样,比较容易安置。而且,这种人比较不会上“附佛外道”的当。
八、希望大家不要生气,因为在现代,如果缺少土地,“农禅合一”难以生存。因此,应该剃度个人有独立经济基础的人。这样,
1、没有增加国家的负担;
2、没有增加寺院的负担;
3、以免外道的讥嫌和强力的煽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发表于 2020-4-22 17:43:5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法的“度众生”:重视证果解脱的亲身经验
一、佛法使众生达到涅槃解脱,这就是佛法度众生。
二、虽然有的达到涅槃解脱,但是,有的到净居天、或其他天界;有的转世为人……
三、佛法对很多鬼神进行教育,教化出很多善鬼神,这也是佛法度众生。
四、实际上,佛法本来重视“自证”,也就是证果解脱的亲身经验。

一、《杂阿含经》:“多闻圣弟子不见色是我,不见色异我,不见我中色、色中我;不见受、想、行、识是我,不见识异我,不见我中识、识中我,是名得无身见。”
二、《相应部》缘生舍受之触生舍根,彼舍则知“我是舍”;彼生舍受之触灭,则知:“如是之所感受,乃缘生舍受之触生舍根,彼灭彼止息。”
三、佛陀的训斥:
《阿含经》 :“你这个愚痴之人……你这是谤佛。” 如来什么时候教你们“邪淫法”??
四、《相应部》:“从灭尽定起者, 意行先起, 次身行, 后口行。”
五、《相应部》 :住灭尽定时,触三触:不动触、无相触、无所有触。
(“比丘从灭尽定起时触三触。……一者不动触,二者无所有触,三者无相触。”)
六、《相应部》 :“入灭尽定者,先灭口行(有觉有观),次身行(出息、入息),次意行(想、思)。”
七、《相应部》 胜利:就是殊胜的利益。
八、《杂阿含经》 “不相在”:不混合在一起
九、《相应部》……得心定则诸法显现,诸法显现则入住于不放逸之数。
十、《杂阿含经》:“若圣弟子心定者, 名不放逸。”
十一、《相应部》:圣者的胜利,“非属力、剑、争、不和、激战”,而是证果解脱的殊胜利益……

一、《相应部》我慢:自我的傲慢(自我为中心的傲慢);我是(自以为是;自己认为自己是正确的)
二、《杂阿含经》 见迹:察觉心念的痕迹
三、《相应部》 :“善语致胜利(殊胜的利益)”
四、《杂阿含经》 要道:重要的道理、方法
五、《杂阿含经》 “觉见迹”:察觉而修正
六、“痴”的解释:对出家人的解释,就是“爱”;法义精确,有助于证果。但是,在家人超过99%,出家人不到1%,因此,说成“愚痴”、“邪见”,保持“弹性”,在家、出家都能接受。
七、“灭贪、嗔、痴” 有广大无边的教化意义;“灭淫、怒、痴(爱)” 有证果解脱的佛法意义。
八、《杂阿含经》:“有法修习多修习,而得阿罗汉,谓四念处。”
九、《相应部》如是以正慧观:所有色之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劣、胜、远、近,此一切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体,无取而解脱。
所有受……想……行……如是以正慧观:识之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劣、胜、远、近,此一切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体,无取而解脱。
如是知、如是见者,于此有识之身及外之一切诸相,得离我慢、我所慢之慢、心越种种相、寂静、善解脱。
十、《相应部》使:烦恼潜在的趋势;随眠;烦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发表于 2020-4-22 17:44:06 | 显示全部楼层
证果解脱:
一、 《杂阿含经》:“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二、《杂阿含经》:“于色当正思惟,观色无常如实知。所以者何?比丘!于色正思惟,观色无常如实知者,于色欲贪断;欲贪断者,说心解脱。如是受、想、行、识当正思惟,观识无常如实知。所以者何?于识正思惟,观识无常者,则于识欲贪断;欲贪断者,说心解脱。如是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如是正思惟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三、《杂阿含经》:“爱喜集是色集,爱喜灭是色灭;触集是受、想、行集,触灭是受、想、行灭;名色集是识集,名色灭是识灭。比丘!如是色集、色灭,是为色集、色灭;如是受、想、行、识集,受、想、行、识灭,是为受、想、行、识集,受、想、行、识灭。”
四、《杂阿含经》:“当知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色不是我、不异我、不相在,……如是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识不是我、不异我、不相在,……如是于色、受、想、行、识生厌、离欲、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五、心善解脱
《杂阿含经》:“当观知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悉皆无常。正观无常已,色爱即除。色爱除已,心善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悉皆无常。正观无常已,识爱即除。识爱除已,我说心善解脱。……比丘心善解脱者,如来说名心善解脱。……爱欲断者,如来说名心善解脱。”
六、现法涅槃(见法涅槃)
《杂阿含经》:“于色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正解脱,是名比丘见法涅槃;如是受、想、行、识,于识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正解脱,是名比丘见法涅槃。”

不净观、白骨观之图
一、有一僧人坐在树下那一张,相当好;但是,还可以进行改进,会更好。
二、人体大约70%以上是“水”;现实的死人:人一死,尸体水分明显减少,最明显之一,就是“牙骨”显得特别大。
三、观看死人的“牙骨”,是关键点之一;有人因此证阿罗汉果。
四、如果能把那一张图进行改进,把“牙骨”变大,效果会更好。如果能观看现实的死尸,或参观火葬场,效果会更加坚固;初果、二果、三果、阿罗汉有望。

什么是“正定”?
《杂阿含经》:“正定有二种”
一、“有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
二、“有正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三、“何等为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若心住不乱、不动、摄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
四、“何等为正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维,集、灭、道道思维,无漏思维相应心法住,不乱、不散、摄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一、素食的“过午不食” 与 素食的“日中一食”:
1、素食的“过午不食”:这一部分人,是弘扬佛法的主要力量。
2、素食的“日中一食”:不是想“日中一食”,就能“日中一食”;因为净人是作务的“苦行僧”,体力消耗较大,难以“日中一食”;作务的沙弥,也一样。但是,不同佛寺的规定,不会绝对相同。
二、实际上,如果有足够的善根、福德,素食的“过午不食”,怎么会达不到初果、或一来果??如果有正见(四圣谛),“素食的日中一食”,怎么会达不到三果、或四果??
一、法师:
《杂阿含经》:“若于色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是名如来所说法师。”
二、说法师:
《杂阿含经》:“若比丘于色说厌、离欲、灭尽,是名说法师;如是于受、想、行、识,于识说厌、离欲、灭尽,是名说法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电话

0593-2888884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六 8:00-17:30

客服QQ点击咨询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11-2015 https://www.ndb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X3.5 闽ICP备2022015620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