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伍
爬进村庄的茶路盐道有了船入码头的感觉,至少那挂着“如家客栈”“宾至如归”幌子的客栈是想营造家的感觉。豆腐店、光饼铺、水果柜、猪肉摊、寒草茶担,一个挨着一个。看了一路山清水秀,沐浴了一身清风明月,该欣赏街上的红男绿女,体验热闹繁华了。放下担子,喝一碗热茶,吃一口热饭。吃不起荤菜,就用与相熟老板娘调笑的荤话做菜,狼吞虎咽三大碗,才有力气走前面长长的路。
一路不是上坡就是下山,路遇的村庄,要么深陷深谷,要么挂在陡坡。灯笼挂壁村,几座高脚屋般的建筑悬在坡上,路就从房子的走廊穿过。眼前是个种在陡峭山坡上的村子,村名寿山,其势如名——山险谷狭,空间逼仄。却有许多商店、旅馆、茶庄,是这条茶路盐道上最大的茶市之一。从削发垂辫穿长袍马褂时起,直至旗袍绝迹,近四个世纪,百来户人家的寿山一直保有8家左右成规模茶行。如今,晋丰茶庄还在,老态龙钟,皮黑发稀,但模样还在:收验茶叶的大厅、账房、烘干灶和茶仓等俱全,足可窥见当年的繁盛。
茶路盐道带来的山海之风润泽了所经过的村镇,就连那个坐落于三地交界海拔1300多米山坳里的前墘,也因此兴盛了好长一段时间。这个乡村四周的山峦,水东流为宁德,北流为周宁,西、南方为屏南。偏远、闭塞、落寞是所有如今到这儿的人不例外的感受。青壮年外出求生,小孩异地求学,只有干瘦黧黑的老人,或在村头晒太阳,或在田里弯腰劳作。若不是古巷中那些被磨得滑亮的石头路面和歪斜在两旁积满尘污的铺面、柜台的提示,很难以相信这儿曾经阔气过。
位居茶路盐道的制高点,不管是往还是返,一路攀登到此都已筋疲力尽,而可望的前路,就是相对轻松的下坡路,可以长长松一口气了。况且,前墘是个风月无边之地,境内奇峰异石林立,蘑菇岩、浣熊逐日岩、罗盘石、天柱石等形神俱佳;母鸡寨、公鸡寨遥相呼应;兼有茂林修竹、村舍梯田,鸡鸣犬吠、炊烟袅袅,俨然一幅耕读画卷,一个人间仙境。这些自然景观,最是能愉悦过路的迁客骚人。作为担回头客的我们,来来往往压着沉重的担子,没有力气,也没有闲暇欣赏。而且,对于这样的风景,我们早已熟视无睹。长年奔波在外且身强力壮的我们,倒是钟情于另一种风景,那就是出没在客栈、青楼里的柔媚女人。总之,不管是来是往,不管看人看景,前墘都是放松地、逍遥乡。
今天,作为怀古的游人,我又一次穿行于新竹、古木遮天蔽日浓荫之下。一路山花烂漫、鸟鸣蝉啾。翻过门楼隘,一路顺岭而下,脚步轻快了许多。“秦时明月汉时关”,路旁陡坡上挂着的点点村落民居,武圣庙、尹公宫、花兰飞渡、古炮台、战楼亭等等旧时的辉煌,从古站到了今。昔人已去,空余楼台,空气中似乎还飘荡昔日的盐腥茶香酒醇胭脂浓。方惆怅处,村巷中猛然窜出一只小狗,两只,三只,狗叫声在幽幽村巷中高亢响起。脚底边的屋顶瓦片隙中渗出一缕炊烟,在危崖前树梢上悄悄流过。恍惚间,不知今夕何夕。这些景致,在当年行人的眼中是否也如此美丽动人?
公路如蛇般游进山里,汽车沿着蛇背蜿蜒而来,娇惯了人的双脚,喧嚣了山里的宁静。茶路盐道被腰斩,他完成了使命,展览在历史里成为茶盐古道。人退草木进,连天芳草淹没了茶路盐道,昔日的繁华热闹只偶尔在村夫野老的笑谈间露出。
我是昨日茶路盐道上的担回头客,我是今天茶盐古道上的观光客,从茶路盐道一路走到茶盐古道,坡坡坎坎,沟沟壑壑,艰苦而漫长。站在终点码头回望来路,我们出发的那个山城近在咫尺。开车回去,半个时辰的行程而已。
来源:屏南新闻网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