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业兴衰,唯在用人;用人之要,重在导向。”能否选好干部、用好干部,关乎政风民意,关乎事业兴衰。在选人用人时需要坚持人岗相适、人尽其才,其实,在创业中也同样需如此。《习近平在宁德》系列采访实录《习近平同志指导古田县搞好产业发展》一文中,据受访者蔡天初同志(时任古田县委书记)回忆,习近平同志在宁德时就十分尊重人才、善用人才。
“敢走出家门去闯天下”。蔡天初讲述:“在习近平同志的支持和指导下,我们动员移民家家户户种植食用菌,既抓安居,又抓乐业,走‘食用菌开发的路子’。在当时,就实现了全县年种植食用菌11亿袋、产值60亿元,有20多万农民从事食用菌相关产业。古田县也逐渐成为‘中国食用菌之都’。”古田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可喜巨变,然而习近平并没有满足于此。有一件事情蔡天初印象十分深刻:“那时候海南刚刚建省开始搞开发,古田县当地有一个农民叫张钦灿,他想组织一批古田人去海南岛种植食用菌,问我能不能去。我把这事情向习近平同志作了汇报,习近平同志说,‘要鼓励大家走出家门,出去闯天下。’”光“走出去”不够,还要真正“走进去”,提高自己在当地经济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显然,张钦灿做到了。据蔡天初讲述:“1989年,这个人就去了海南种植香菇、白木耳等食用菌。现在他已经在三亚建设了一个综合性农场,还种芒果、香蕉、菠萝等,有5000多古田人在那里创业。他还成了海南省的劳动模范,企业也被评为海南省先进典型。现在,古田县大约有3万多人在外从事食用菌产业的营销相关工作。”习近平爱才、惜才,但却不禁锢人才。他曾多次强调,“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虽说“好男儿志在四方”,过去,计划经济盛行,人们对经商还十分忌讳,走出去做生意,从事开发性生产,还是很怕。而正是由于习近平的大力支持,张钦灿一行才能放心大胆地在外拼搏闯荡,后来也才有了他从一名普通农民到成功企业家的华丽转身,使得古田菌菇业的种子在海南开花结果,给当地带去了就业机会,也擦亮了古田食用菌这张名片。
“走出去是为了更好引进来。”“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走出去”是为了解放思想、拓宽视野,为未来的“引进来”作准备,从而借力发展、借智转型。2018年3月8日,习近平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谈到乡村振兴时强调,“要发挥好本土人才的作用,他们长期扎根农村,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一大批本身能力强的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敬业爱乡、造福一方,带动了本地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将来还要引进职业农民,让大学生甚至是海归人才主动回乡务农,使得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眼下,乡村振兴战略正如火如荼实施,亟需各式各样的人才。习近平正是要相关部门在发挥好本土人才优势同时,更要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通过制定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依托亲缘、地缘优势,搭桥牵线,引导在外乡贤、原籍大学生等优秀人才还乡建设。让曾经因为待遇、政策等各种因素“走出去”的成功人士“走回来”,造福乡梓。可喜的是自2018年以来,宁德市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宁智回归”工程,通过直接或柔性引进等方式,实现在外人才“感情回归、智力回归、项目回归、资源回归”,为宁德的长足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保障。
新时代的人才,必定是敢想、敢干、不拘泥;必定是既有远大梦想,又有实干精神。习近平曾在《摆脱贫困》一书中写到:“我们不担心说错什么,只是担心‘意识贫困’,没有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的新意;也不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没有更有力度的改革开放的举措。”我们身处其中,就越要有开放的精神。当然开放不是空口号,更不是盲目跟风,真正的开放应该是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的良性互动。无论是倡导“走出去”,还是鼓励“引进来”,唯一不变的是习近平那双洞悉长远的慧眼和那颗爱护人才之心。虽说“创业艰难百战多”,但“士为知己者死”,有才干、有情怀的实干家,定能在新时代干出一番大事业。(文/学习大军,2020年6月6日)微信公众号:学习大军 微信ID:xuexidaju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