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93-2888884
  • 我们自己的论坛-有事您发贴,大家来帮您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678|回复: 0

【闽东好家风好家训展播】以勤勉有为而齐家——蕉城区七都镇大厅村林氏家风家训治国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发表于 2020-10-4 07:36: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闽东好家风好家训展播】以勤勉有为而齐家——蕉城区七都镇大厅村林氏家风家训治国-1.jpg

【闽东好家风好家训展播】以勤勉有为而齐家——蕉城区七都镇大厅村林氏家风家训治国-2.jpg

开栏的话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家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正,则政风清;家风正,则党风端。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化我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对党忠诚纳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把爱家与爱国统一起来, 培育优良家风,树立家国情怀,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落细落小落实,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机制建设,从即日起,宁德市纪委监委、市妇联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展播闽东好家风好家训,弘扬优良家风家训文化,在闽东大地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闽东好家风好家训展播】以勤勉有为而齐家——蕉城区七都镇大厅村林氏家风家训治国-3.jpg

【闽东好家风好家训展播】以勤勉有为而齐家——蕉城区七都镇大厅村林氏家风家训治国-4.jpg

【闽东好家风好家训展播】以勤勉有为而齐家——蕉城区七都镇大厅村林氏家风家训治国-5.jpg

林氏祖厅

距宁德市区15公里的七都镇,因出了一位明朝刑部尚书林聪,七都镇被誉为“尚书故里”。

七都镇区所在地大厅村的居民以林姓居多,当我们走进大厅传统村落,触摸到这里空气,便仿佛徜徉在尚书故里的文化气息之中。在当地百姓的解说中,一个注重耕读、清正凛然、崇尚和睦的林氏家族家风缓缓展现在眼前。

冠英坊,始建于明景泰三年(1452年),系为林聪所立的牌坊,牌坊名取“以冠儒英”之意。坊匾下横刻“翰林少保”,背面横刻“奕世解魁”。“翰林”是为表彰翰林院庶吉士林文迪,“少保”则是指生前被封“太子少保”的林聪。“奕世”指一代接一代,即从林观至林文迪祖孙四代连续举魁。前人建立这类牌坊的目的不仅是荣耀宗祖,也是为了激励后学。这与林氏家训的宗旨不谋而合。

林氏家训即“林氏梅所公家训”,系林聪之父林观所作。林观,号梅所,精通诗经,曾任广东程乡教谕,后调任浙江余姚,又历经江西永丰、玉山等地。林观在玉山的任期满后,前往京师朝见皇帝,他说:“林氏家族素来过着平淡的耕读生活,我有幸担任教谕,前后四十余年了,如今我已到暮年,担心子孙忘了我们的耕读本分,所以把我们居住的房屋名为‘服力’,希望从此以后,子孙后代能时刻铭记这一点”。

明宣德三年(1428年),林观邀请自己好友曾棨为自己的“服力堂”题记,在这篇《服力堂记》中,曾棨将林观重视耕读的原因一一道尽——古时候,诸葛亮隐居之时也躬耕于南阳,孟浩然曾隐居鹿门山,这些古代的圣贤名士,都曾以耕作为本,如今人们更不能忘记这一本分。商朝历经二十个王,迁都五次,传位到盘庚,他为了改变当时不安定的社会局面,决心再次迁都,面对大多数贪图安逸的贵族与被煽动的平民,盘庚告诫说:“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意思是农民应该在田间努力从事耕作,尽力做好农事,这样到了秋天才会有收获,他以此与民众比喻迁都之事,最终挫败反对势力,顺利迁都,实现商朝的复兴。林观从盘庚的话语中取字“服力”,并非简单的引喻,他是担心子孙后代生长在太平盛世,安于享乐、骄奢淫逸,而忘记了本分。

【闽东好家风好家训展播】以勤勉有为而齐家——蕉城区七都镇大厅村林氏家风家训治国-6.jpg

林氏家训

因此,林观写下80字的“林氏梅所公家训”,从兄弟和睦、邻里和谐、耕读为本、清正凛然等各个方面对林氏后人进行了警示提醒,而这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林观之子林聪(1417—1482年),字季聪,号见庵,23岁时考中进士,被誉为明景泰年间第一谏臣,后官拜刑部尚书。林聪一生历官42年,为官清正,勤政廉洁,敢于谏言,曾三起三落,二次入狱,但依然坚贞不屈,不畏强权,务实为民。林聪担任刑科给事中后,据史书记载,被其查办的仅二品以上的贪官就达12名,其中不乏皇亲国戚、重臣勋将。林聪以“以民为本”改革“以君为本”的法制传统,提出了法度“至平、至公、至当”的“三至”主张,并主持制定了朝审制,即“春审秋决”制,是中国法制史趋向文明的一个重要篇章。

林聪的成才,一方面是由于天资聪慧和勤奋好学,另一方面是由于家庭的严格教育,这与其父亲林观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在外省外县任职的林观为了培养林聪,从八岁起,就把林聪带在身边,拜名师攻读诗书,并亲自督导。直到林聪考取功名,步入仕途,在京为官时,林观还经常写信赋诗勉励和教诲林聪如何为人做官,在乾隆版的《宁德县志》中记载着一首林聪考取进士在京为官两年时,父亲林观以《诗示聪儿》为题的七言诗,教诲林聪要早起侍朝,要续读诗书,要耐住清贫,要不负志向,要记住圣恩,要效仿古人为国家做好事情。这一点一滴的叮咛都是林氏家训的真实写照。

除了在官场上的政治造诣之外,林聪深谙“入孝出悌”的人伦道德并身体力行,即使当了朝廷大官,远离家乡,仍念念不忘家乡之情、父母之亲和兄弟情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他曾不远万里,三次从京城回乡看望父亲、兄弟。乾隆版《宁德县志》记载,林聪在京为官十五年后回乡,与胞兄季诚告别时写下一首五言古诗《金台别兄季诚》,“我生本疏庸,遭时窃微禄。君恩愧未酬,父书差能读。……同胞而别离,此情殊凄怆。出处道不亏,在远犹连床。”林聪的谦逊之心、对幸逢盛世的感恩之心跃然纸上,洋洋洒洒的诗词之中满是林聪的自省,为官十五年,自幸还未被官场的恶势力所称服,日后定不涉足豪门权势,无人看见的地方,做事当愈加谨慎。林聪对父亲的谆谆教诲无穷尽的践行着,对兄台的肺腑赠言不但谨记在心,更是经常复诵遵行。即将告别故乡亲人的林聪,心怀凄怆之情,他形容在异乡的人们就像孤鸿远征,与故乡难舍难离,虽与兄长远隔千山万水,但情感犹如在连床的卧室促膝谈心。

除了林聪之外,林氏后人也世代遵循着家训,深受民众的爱戴。林观长孙林普,生平重义轻财,乡里修筑龙潭尾坝,水道将经过林普的田地,林普果断舍地百余丈,并捐资充费。林聪胞兄林季诚之子林著,性情刚毅,廉隅自伤,及第时,林聪掌管御史台,林著敛迹退避,并不与林聪通气,而选得艰难繁重的岗位,到浙江新城任知县,任上廉洁清正,民心尽服,清操凛然,政声显著。林著之子林文迪,思维敏锐,学识醇博,乡试第一,登进士,入翰林院,拜刑科给事中,遇事敢言敢为,奉命前往广西清粮,病逝于任上。林氏十八世林资模,于道光三十年(1850年)捐资鼎建炮台。林氏十九世林尹乾,至善至孝,在家乡修桥梁造道路,济孤寡,扶危险,不论事情大小,都亲力亲为并竭尽全力。

近代,林氏后人也继续传承着梅所公家训,不做有损道德之事,多做利国利民之事而不求回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林秋光受新思潮影响,19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叶飞、曾志的领导下开展闽东革命工作,历任七都党支部书记、地下党联络站负责人、七都农会主席,闽东游击队政委等职,曾不惧艰险巧妙的给苏区部队运送物资;抗战爆发后,他在七都成立农会,宣传抗日救亡政策,发动群众反对国民党抓丁、征粮,派捐,阻止土豪劣绅垄断粮价;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受组织委托,林秋光继续领导农会,坚持地下斗争,一边为前线筹措粮食和军用品,一边发展周边地区的农民会,声势浩大,社会各界无不震动。1938年,林秋光不幸被捕,英勇就义,年仅27岁。当代的林氏后人,林辉健、林萦等人经商办企,为祠堂修缮、捐资助学等家乡公益事业贡献良多。如今,为了让家风更好的传承,将林氏家训雕刻成匾,与林氏家族被赏赐的明朝五色圣旨、牌匾等一同悬挂在林氏宗祠中。

【闽东好家风好家训展播】以勤勉有为而齐家——蕉城区七都镇大厅村林氏家风家训治国-7.jpg

家训全文

折箭真能喻,分荆最可怜。

欲全兄弟爱,休听妇人言。

乡党须和睦,宗姻莫弃捐。

机深终损德,健讼必生愆。

勿逐轻佻言,无为患害先。

力耕方致足,勤学要成贤。

饱暖当须礼,穷通命赋然。

更多阴骘事,福泽自绵绵。

释义:古时候,阿柴折箭以比喻兄弟之间要团结一心,兄弟分离是最值得怜悯的事情,切勿听信妇人之言,而破坏了兄弟情谊。乡里乡亲应当和睦相爱,世代姻亲不应相互抛弃。机关算尽,过于有心机,终将有损品德,喜欢与人争执甚至打官司必将产生过错。言语举动不应轻佻,不要先去做不好的事情。勤勤恳恳的致力于耕作必会实现富足,勤于学习励志成为圣贤。实现温饱时应当感恩,处于贫困之中也应该明白这是命运使然。多做一些对社会有所贡献、对国家有所成就的好事而不求回报,福泽自然绵长。

【闽东好家风好家训展播】以勤勉有为而齐家——蕉城区七都镇大厅村林氏家风家训治国-8.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电话

0593-2888884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六 8:00-17:30

客服QQ点击咨询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11-2015 https://www.ndb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X3.5 闽ICP备2022015620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