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博览群书,广交专家挚友;他,潜心研究,助力区域发展;他,大胆探索,首创经济理念。他就是,区域经济研究学者陈孔珍。
作为蕉城籍退休干部,陈孔珍用三十二年的时间,在区域经济、产业经济、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索,撰写了120多篇80余万字建言资政的研究文章和咨询报告,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社会智库”的独特作用。
半路出家 催生研究萌芽
从基层普通干部,到区域经济研究著名学者,陈孔珍与研究学的缘分要从他“提案王”的名头说起。
爱读书、肯专研,是陈孔珍从小养成的习惯。1988年,加入民盟成为一名政协委员的他,更是将这股专研的劲用了提案撰写上。
“那时,每回下乡调研回来,我都会认真撰写相关提案、调研报告、专题发言和呈阅件等,写作的能力就是从那时锻炼起来的。”陈孔珍说。
粮食、环保、城市建设……陈孔珍撰写参政议政材料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是大家公认的“提案王”。也因此,他发现自己知识面欠缺的短板问题。
“那时的我便开始不断买书刊、报纸、理论专著等各类资料,从中及时捕捉搜集有用信息资料,分门别类,以备需要。每年光订阅报刊杂志,就要花费近4000元,这记录在宁德市至今无人打破。现在我家有8个大书柜,堆满了各类资料书籍。”陈孔珍说。
随着写作深度、广度的加深加大,陈孔珍逐渐认识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性。于是,同年,他写下了自己第一篇涉及到战略规划发展规划的文章——《困境和机遇 挑战与对策》。
“写《困境和机遇 挑战与对策》一文时,我才40岁,正是血气方刚的时候,直接站在了世界大格局下,探讨走向21世纪的宁德经济发展战略,虽然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催生了致力研究战略发展的萌芽。”陈孔珍说。
而市钢铁指挥部、市重点项目办工程处的工作经历,更是为其日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了理论保证和技术支撑。“正所谓,人的生命有限,世界的知识是无限的,与其精通这门学问,倒不如交一个精通这一门学问的朋友。”陈孔珍说,“当时,为了项目顺利报批的各式材料,我经常奔走于各大研究院、设计院,结识了不少各个专业的国内一流专家学者,不仅提高了知识素养,还使得思路显著提升,看问题的角度变得更大、更广,成为大家公认的‘杂家’。”
2007年,在中共宁德市委、市政府的邀请下,陈孔珍先后独立完成《环三都澳区域港湾城市发展和临海产业布局规划的框架构想》和《关于环三都澳区域规划若干问题的探讨和商榷》《漳湾临海大钢厂是实施“环三”规划的龙头启动项目》3篇研究文章,为“环三规划”的编制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上的支持。至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热情就“一发不可收拾”。
建立智库 创新发展战略
2008年,退休后的陈孔珍,一改之前的“单打独斗”,成立了光明工程技术咨询有限公司,正式开始潜心研究三都澳开发的发展战略。
“我们公司是一家非盈利性和公益性的民间智库,融合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集合了一批热心于家乡事业发展的闽东籍专家学者,以及众多设计院、科研机构、央企各个行业的技术专家。”陈孔珍说。
强大的智库支撑,弥补了陈孔珍知识点欠缺,报告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也帮助他顺利完成了长篇咨询报告——《中部崛起形成的中国经济发展第四增长极:武汉长沙南昌(鄂湘赣)三角区域在寻找最佳最近出海口——兼论修建武汉至三都澳重载货运铁路专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一文的撰写。
“长期以来的资料积累和调研思考,我逐渐意识到三都澳之所以发展缓慢,是缺少一条通往内陆中部地区大运量的铁路通道。于是,一退休,我就着手开始武汉至三都澳重载货运铁路专线的研究。”陈孔珍说。
为了多方收集资料,陈孔珍独自到鄂、湘、赣三省及干线铁路拟通过的线路关键节点实地考察长达65天。“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地考察是报告撰写的关键。”陈孔珍说。
而后,从2008年开始,历时三年,陈孔珍请教了多方专家学者,花费了所有积蓄,最终完成了咨询报告,并全文发表在国家发改委主管的《物流时代?电子商务》上,国家发改委还采纳了他的部分建议,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把武汉长沙南昌三角区域列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域,称之为“长江中游地区”,后又称之为“中三角”,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之后我国经济发展第四增长极;2011年3月,省长和常务副省长专门就此批示,引起省发改委、省铁办重视,列入省重大基础设施前期研究项目,“中三角”进出口货均的详实数据对促进衢宁铁路的前期工作和报批开工起了良好的作用。
除了“中三角”的城市群概念,陈孔珍及其专家团队还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学术理论方面创造了多项“第一”:1998年11月,率先提出发展“通道经济”的创意;2014年,在福建省第一个提出设立国家级三都澳新区,在全国第一个提出该区域设立闽台经济特区;2019年3月,对蕉城区制造业神奇崛起的经济现象,第一个称之为”蕉城模式”,这是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总结的“温州模式”“苏南模式”和“东莞模式”之后,又一个区域发展模式;2018年7月,第一个提出建设从扩容的新“长三角”经海峡两岸沿海城市带至“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国东南沿海都市连绵带”战略构想。
十余年来,宁德光明智库开创蕉城区在经济学领域研究的新局面,先后撰写了20余篇研究文章,专业涵盖社会科学、经济、文化、工程和制造业技术等方面。
“为了维持智库运转,我至今已经花费了70余万元,耗尽了所有积蓄和退休工资,但幸好家人都很支持。希望通过我的研究,能为三都澳的开发建设出份力。”陈孔珍说。
勇于探索 潜心“环三”规划
“他是具有强烈家国情怀的学者。”对于陈孔珍,认识他的人时常如此评价道。
纵观陈孔珍多年的研究,不难发现,三都澳的开发建设总是核心所在。而三屿围垦项目,无疑是其中最成功的。
2003年,预感到蕉城区不久将来将面临建设用地十分紧张的难题,陈孔珍提出了三屿围填海项目设想。利用休息时间,他全力投身于该项目前期报批的诸多材料的组织、编写、评审工作。
“好文章,都是反复修改出来的。”陈孔珍说。
几番挫折,先后整理了3份研究报告,历经八年,终于在2011年1月由国务院下文核准,三屿开始征海建设。2016年,陈孔珍还应约撰写了《宁德市三屿新区发展研究报告》一文,建议将该围填海造地区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锂电池和新能源汽车建设专用地,杜绝其它项目进入。
正是许多和陈孔珍一样在坚持的人,终于在2018年,三屿园区迎来上汽乘用车基地项目的落地,圆了蕉城人民的“汽车梦”。
此外,从2012年秋开始,陈孔珍作为牵头人和总撰稿人,先后完成了《从“闽东梦”到“中国梦”——关于申报设立国家级三都澳新区(闽台经济特区)的决策咨询报告》《关于福建省在2018年GDP赶超台湾2020年人均GDP超台湾产业发展规划的若干建议》《三都澳在福建赶超台湾中将大有作为》《难以复制的“反虹吸集聚发展蕉城模式——欠发达地区跨跃性高质量发展的典型范例》等一系列研究和撰写,并促成宁德师院区域研究所和蕉城区社科联合作,编辑出版了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环三都区域发展研究报告》文选一书,全书54万字已作为内部书籍出版,在宁德机关单位中反响热烈。
如今,已年届七旬的陈孔珍依旧亲力亲为、笔耕不辍。
“如果战略错误导致的失败,就是彻底的失败。作为以战略规划见长的社会智库,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发挥自己优势,为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出谋献策,提供决策依据。”陈孔珍说。
原宁德市委书记陈荣凯收到《环三都澳区域发展研究报告》一书后,欣然挥毫写下苏东坡名句“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赠送陈孔珍同志,为其退休后老有所为的精彩人生作了肯定。 □ 周思颖
来源:宁德蕉城在线
ND0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