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紧扣产业
打造乡村“聚宝盆”
田间地头,沃土“生金”。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欣然可见,蕉城区各乡村在产业振兴的道路上,迈出了一个个扎实的步伐。
201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虎贝镇种植大户李枝英通过福建安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引进“安沛1号”“安沛2号”“安沛10号”3个猕猴桃品种,试种了15亩。
3年后,猕猴桃进入初产期,安达科技技术人员到现场指导,意外地发现虎贝高山土壤极其适合种植猕猴桃,种出的品质好、价格高,1斤卖十几二十元不是问题,值得大面积推广。技术人员的意见让李枝英充满了信心,一鼓作气扩大了200亩规模。
虎贝镇党委政府也抓住了机会——他们决定在全镇范围内大力推广猕猴桃种植,并主动联系了安达公司争取了品种引进、技术培训、有机肥提供等方面的优惠措施。
“如果进入盛产,亩产可达到 4000斤,亩产值可达5万元。”李枝英以前都不敢想象,小小的水果竟然也能产生巨大的效益。她双手捧着猕猴桃,信心满满的眼神背后,仍藏着些难以置信。
这样的甜蜜故事在蕉城区并不难见到。蕉城区发挥自然优势,积极引进新品种高效益水果,如今已初步形成宁古线万亩高山猕猴桃标准化种植基地、沿海千亩晚熟荔枝种植区、霍童溪流域三万亩优质新品种柑橘核心区等三大水果种植区。
除了“甜蜜事业”,缕缕茶香也在蕉城带起了一个绿色产业。蕉城,是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茶业百强县,依山面海、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这孕育了蕉城茶叶的优异品质,其天山绿茶、天山红茶、天山白茶、天山金观音、天山银毫茉莉花茶久负盛名。
近年来,蕉城区委、区政府印发《蕉城区茶产业振兴实施方案》,进一步促进蕉城茶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产业化发展,推进茶业转型升级,着力打造“宁德天山茶”全国知名区域公用品牌,确保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目前,蕉城茶叶产量达12980吨,产值8.5亿元,涉茶人口占农村总人口70%,茶农人均收入3700元。
每一个村的绝大多数村民都在发展农业。然而,单一零散、缺乏计划的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已经不符合时代趋势和要求。农业区域性整体布局和“五化”水平的提高,成了蕉城区抓乡村产业的切入点。
“我们围绕“7+1”产业发展布局,重点紧扣‘茶、果、渔、游’等重点产业,按照‘面上推进,点上示范’的要求,以乡村振兴试点村为抓手,以点及面,构建和完善乡村特色产业全产业链。”蕉城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张昌会说。
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兼具山海优势的蕉城,产业同样唱响着山海交响的动人旋律。
大黄鱼,是我国特有的地方性鱼类,已成为我国最大规模的海水网箱养殖鱼类和八大优势出口养殖水产品之一。蕉城与大黄鱼有着不解之缘,大黄鱼产业更已发展成为蕉城优势产业之一,带动许多群众创业就业。
近年来,蕉城区通过政策扶持、品牌创建和推介,已成为全国最大规模的大黄鱼人工育苗、养殖、加工、销售和出口基地,形成了完整的大黄鱼全产业链,还被授予“中国大黄鱼之乡”称号。一条“国鱼”,“游”出了一方新天地。
因产而富,因业而兴。今年以来,蕉城区紧紧依托资源优势,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打好特色产业、知名品牌、优质园区三套“组合拳”,并落实2500万元产业扶持资金,促进茶叶、渔业、果蔬等特色现代农业不断发展壮大。
看蕉城,山海之间,一曲曲产业交响曲正在不断谱写,正豪迈唱响乡村产业振兴“最强音”。
来源:闽东日报
ND190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