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为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回信重要精神,“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按照宁德市委四届十次全会决定,加快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出台了《“十百千万”专家服务乡村振兴行动实施方案》。通过设立十个以上专家服务基地,选派百名科技特派员驻村服务,每年组织千名专家成立专家服务团对口服务,组建万名专家数据库,引导各类人才形成合力助推乡村振兴。
搭建有效对接平台
各县(市、区)选取1—2个农业园区、农业技术示范基地、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及农业产业合作组织等设立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目前全市已设立17个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搭建专家服务与乡村发展对接互动的有效平台。制定下发《宁德市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建设考核评估指标》,通过基地建设、资金投入、专家服务活动开展情况、经济社会效益等方面对服务基地开展考核评估,加强基地管理,推进基地建设。基地将以发挥专家作用、服务基层发展为中心,对接基层需求与专家资源,组织专家开展技术咨询、合作研究、成果转化运用、培养基层人才等,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产学研合作。
选派驻乡联村科特派
在市、县两级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中,选派303名市级科技特派员。这些科技特派员既有来自市县涉农部门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也有来自各高校、科研院所的高端人才,他们分赴全市各县(市、区)的乡镇开展科技服务,重点服务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和产业薄弱村。市财政每年统筹1500万元,对市级科技特派员牵头负责的产业、科研、示范项目进行补助,安排500万元用于科技特派员工作生活保障以及管理、培训、宣传、表彰、绩效奖励。在科技特派员全部到达驻点后,县、乡两级还将分别依托县(市、区)农业农村局和乡镇农业服务中心设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并明确一名科技特派员为工作站站长,统筹协调省、市、县三级科技特派员在基层开展技术服务、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和创业活动,推动科技特派员服务行政村全覆盖。
组织精准对口服务
筛选乡村振兴需求,根据需求制订工作计划,统筹教育、科技、水利、农业农村、商务、文旅、卫健、林业、海洋渔业等部门的技术力量,以分散组织或统一行动的方式精准对接服务。专家服务团分赴乡镇村,问诊当前乡村振兴中的技术难题,回应民生需求的各种关切。一是把好问题脉。前期通过线上线下等多个渠道,摸排乡村产业振兴存在的技术问题,筛选出需求项目。二是挂好专家号。依托乡村振兴专家库,围绕我市“8+1”特色产业,将摸排到的具有普遍性、同质化的乡村振兴问题,匹配专家库,遴选出不同领域专家。三是开好诊断书。每位专家根据前期收集相关问题,结合自身专业领域,带着初步解决方案,走进田间地头、基层一线,开展集中讲解。专家结合问题,对症下药,开展“问诊式”服务,开出剂剂良方。2019年以来共组织专家2859人,围绕乡村振兴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开展对口支援和服务活动,切实解决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
建立覆盖产业智库
遴选市、县两级企事业单位中的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和乡土人才组建万名专家“智库”,为服务乡村振兴储备人才。目前已收集汇总11321名专家信息,其中高技能人才300名,市直专技人才3049名、县级专技人才7972名,涉及卫生、教育、农业技术、水利等领域,实现了茶叶、水产、食用菌、水果等宁德市“8+1”特色产业全覆盖。
下阶段,我市乡村人才振兴将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着眼建设人才集聚充盈的活力乡村,实施乡村人才精准服务工程,加快破解人才缺失瓶颈。通过“十百千万”专家服务乡村振兴行动,引导专家人才向乡村振兴一线流动,大力挖掘存量人才、培养后备人才、吸引能人回归。力争到 2022 年,服务乡村振兴人才数量达万名以上,基本建立能够满足乡村振兴需要的人才队伍。
来源:宁德人社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