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93-2888884
  • 我们自己的论坛-有事您发贴,大家来帮您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853|回复: 0

走进甜美田园·茶仙小镇—省市文艺工作者寿宁笔会暨文学采风随感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发表于 2020-8-18 18:0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走进甜美田园·茶仙小镇—省市文艺工作者寿宁笔会暨文学采风随感-1.jpg

武曲龙虎山茶场鸟瞰 缪福森 摄

走进甜美田园·茶仙小镇—省市文艺工作者寿宁笔会暨文学采风随感-2.jpg

采摘乐 刘岩生 摄

走进甜美田园·茶仙小镇—省市文艺工作者寿宁笔会暨文学采风随感-3.jpg

凤阳北路戏演出 刘岩生 摄

走进甜美田园·茶仙小镇—省市文艺工作者寿宁笔会暨文学采风随感-4.jpg

凤阳锣鼓山登高揽胜 缪福森 摄

走进甜美田园·茶仙小镇—省市文艺工作者寿宁笔会暨文学采风随感-5.jpg

武曲大韩古榕树群 刘岩生 摄

  □ 孙丽晶 综合整理

  日前,由闽东日报社、寿宁县委宣传部及宁德市、寿宁县两级作家协会、寿宁县茶业领导小组联合发起,寿宁县凤阳镇、武曲镇承办的“2020走进寿宁葡萄之乡/茶仙小镇文学笔会暨文艺采风”活动举行。在为期两天的体验行程里,40多名来自省、市、县的文艺工作者们走进寿宁,相约共赏“乐土凤阳·甜美田园”一湖秀水、十里葡萄、百年老戏;在“茶仙小镇·研学武曲”感受茶乡风情及“十里长廊”自然风光,觅踪少年英雄、知青芳华和茶仙老者留下的光辉印迹。

  现辑录文艺工作者们在寿宁采风期间的随感短章:

  人对某个地方的向往或怀想,常常由于图文呈现的情境,或缘于人事相关的经历。

  初识凤阳,在朋友的文章中,感觉凤阳是一位恬静而略显伤感的乡村青年。当凤阳走下文章来到跟前,我看到真实的凤阳,却似乡里慈祥而热情的母亲。有客来自远方,摘下官田的晚熟葡萄,捧出锣鼓山的蛋黄落日,更打开祠堂大戏台献演一场新编的北路戏……

  而关注大韩,纯粹因为一位少年英雄。村前成排的古榕,绕村悠悠的长溪,多么像我老家,所不同的是溪岸与海岸,这里溪流长逝,那里海潮复涨。多么美的村庄,多么好的少年,念及为一只羊,一个花季少年永远凋谢在14岁的夜里,每每心痛不已。

  在塘洋,知青楼里的展示,则让没当过知青但听过知青报告、读过知青小说的我,仿佛回到那,一个国家为一代人创设的特定时空。不由想起自己诗歌《知青点》中的最后二句:对于你,山村永是一个不幸的话题/对于山村,你却是一段最美最美的记忆。

  ——谢宜兴

  我将世上的地方分为两种,一种是我去过的,另一种是我没去的。地方无论大小、远近,只要没去,对我的脚步总有一种磁石般的吸引。世界很大,一个人去多少地方终究是小;一个地方再小,对个人来说终究是大。短暂的寿宁凤阳和武曲之行,我骄傲地在我内心和记忆的碑石上刻下凤阳和武曲的名字。凤阳的北路戏,幕布拉开的那一刻,它惊艳了我。我相信它的每一声锣鼓、每一次亮相、每一句唱腔,已经惊艳了这个古镇上百年。它让我沉吟,不仅因其多样优美的唱腔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更因其百年的传承挽留住了一个宗族的百年记忆。武曲的龙虎山茶场,与名扬天下的著名茶人张天福的生命紧紧相连。这个已有60年历史的国营老茶厂,张天福在这里工作生活7年。展览厅里,我看到了张老当年留存的茶样、茶叶研究手稿以及他使用的茶叶评审器具。这一切让我感慨:鸟在天空飞过,痕迹永存。我想说,凤阳和武曲,我曾来过。

  ——石华鹏

  前年来凤阳,听了一夜的蛙鸣,仿佛回到了乡村童年,时光倒流,彻夜难眠;今年再来,夜半又听到了一阵又一阵的鸡啼,东方欲晓时才沉沉睡去,直把上一天经历的乡间风情都带进了梦里。

  北路戏发源地的凤阳古镇,在葡萄园里劳作的大妈大姐,邻里童叟都可以在舞台上说说唱唱,亦庄亦谐,乱弹一出,令人惊叹!小小的山村,入戏太深,原来这里的“葡萄园”直通“梨园”,土地就是他们的舞台,幸福的藤蔓延伸在宗祠的祖脉上,几百年来,一路咏叹着苦难与欢乐,酸葡萄还是甜葡萄,都是岁月沉淀的累累硕果。

  在锣鼓山与白云山之间的这片葱茏里,在朝霞和晚霞相互媲美的日子里,应该还会有我们的第三次,第四次,乃至无数次的攀援和穿越……

  ——刘伟雄

  “立秋”的午后,在寿宁凤阳的刘氏祠堂里,那座精美的戏台,雕梁画栋。台上腔韵顿挫,繁歌弦促,本地北路戏班正在上演他们自己创作的戏曲作品。台下乡亲满堂,人影绰绰。北路戏,深植于当地百姓人家。这里的群众常常白天还是提篮小卖,平淡无奇,而到了夜晚已是台上的“角儿”回眸百媚生。生活与艺术在这座南方小镇自然转换,平淡而又深蕴着坚守传承的定力——中国南方戏曲小镇或当冠之。

  ——郑承东

  第一次来到塘洋村。

  流连于知青文化展示馆。这里陈设的生活用品和劳动农具,桩桩件件都是那般亲切那么称手,让曾是知青的我想起了乡村旧事。那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意志,伴随着我走过山走过水。

  与也曾为知青的吴君在此回眸过往,这何尝不是能够产生共鸣的呼唤。

  呼唤并不都来自远方,有时,就在身旁。

  再一次来到龙虎山。

  大凡以山海大虫命名的地方,往往称得上龙蟠虎遶。却不想武曲龙虎山没有想象中的那般凶险,有的是翠绿盈眼的茶园、一年四季的茶香和悠扬悦耳的茶歌。

  如今,寿宁高山茶以“下乡的味道”成为了乡愁的一味伴侣。

  寿宁县流传着花甲知县冯梦龙的善政故事,龙虎山则流传着茶界泰斗张天福的孤版茶事。一龙一虎(福),虎略龙韬。

  ——缪华

  到了这,街上的喇叭声感觉是亲切的问候;慢慢行走的大叔,我可以迎上去,烟嘴对烟嘴借火吸烟。看见从葡萄园方向回村的小弟,我当是侄儿,交待他给我备三箱,明天带走。看见往戏院走去的演员,我当是姐妹,赶上几步与她们攀谈,责怪她们北路戏排新戏也不捎个信。凤阳,多次来往,为熟悉培根,为陌生求缘。

  ——禾源

  泥土里长出的寿宁北路戏,有生死情,有爱恨观。戏里,面对瘟疫,他们说,轰轰烈烈地死,比畏畏缩缩地生来得好;戏外,疫情之下,他们在葡萄园辛苦劳作,经营生命里的尺寸悲欢,甘苦自知。

  戏里戏外,皆是人间。

  戏如人生,也愿人生如戏,温暖如斯。

  ——许陈颖

  锣鼓山上无锣声,锣鼓山下戏纷纷。

  ——刘翠婵

  溪流、树影、笑声挤进手机,凤阳的戏和茶仙小镇的茶,是寿宁的乡土温度。如果不是人的因素,终究不及岁月蒹葭苍苍、绿草茫茫。锣鼓山上拾起一片红叶,竟然能看到风吹面笑迎,雨打残霜尽。春花、夏夜、秋雨、冬寒。小小的红叶,撑不起一片春色,却暖了我的心。

  ——黄湘

  从寿宁的葡萄之乡凤阳到茶仙小镇武曲,让我加深认识了一位老人、一位少年、一群妇女和一群青年。老人是指茶界泰斗张天福,不管从事教育科研,还是下放改造,他始终乐观向上,保持龙虎精神,信奉“俭清和静”思想,把宝贵的生命高高举起,一直活到了茶寿,被尊为“茶仙”。少年是指永远定格在14岁的少年英雄张高谦,为了保护集体财产,牺牲了幼小生命。妇女是指凤阳北路戏的那一群没有薪酬的农民演员,她们白天在茶园、葡萄园里劳作,晚上就到礼堂里排戏、演戏;自娱自乐的同时,也娱乐了周边的群众,给山乡带来了文明和艺术。青年是指当年那群响应号召的上山下乡知青,他们用青春、热血和知识点燃了贫瘠偏僻的山村。从锣鼓山到龙虎山,短短2天时间,一路走来,一路感动和思考:关于时代、关于人生、关于青春和价值……

  ——周宗飞

  龙虎山氤氲的茶香,仿佛还出自张天福之手;塘洋知青洒下的泪水和欢笑,如今成为游人参观和遥想的过往;1947年出生的红色少年张高谦如果还在,会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塑像里目光,依旧喷着少年的火和水。

  福建最北的古榕树群,枝桠努力伸向长溪,那座大跨径的大韩桥下,已辟出休闲的绿地。时光的河流静静流淌,你以为一去不复返,却忽然,在某个当下,拂去岁月的风尘,听见回响。

  ——张久升

  当锣鼓山的锣鼓声,回响在凤阳刘氏祠堂,我从北路戏的抗疫故事,看到推陈出新的魅力。走进武曲大韩村,走进少年张高谦纪念馆,听着张高谦的故事长大的我,相信,时光虽老,但英雄不老。在塘洋知青山庄,面对熟悉的农具,两位老知青,从每天出工工分的分值,估算出时代的日新月异。一位百岁老人,将龙虎山茶场的茶叶,炒出无数早春二月,炒出无数寿宁高山茶,弥香弥新。

  ——吴江

  清风漫卷诗书,把寿宁这方土地变成了藏书柜,各色竹简,随意放在你伸手就能够得着的地方。

  凤阳一山素色卷轴,展开来,是紫葡萄晶莹甜蜜的笑颜;流韵婉转间,一曲北路戏植根于土壤,花开百年,从古到今,从乡间到大雅,生生不息;武曲茶仙小镇那一缕茶香一直萦绕心尖,绿丝帕上写就的茶赋,绵延成古籍里的曲线;塘洋那一段燃烧的岁月回眸还能望见,泛黄的旧报纸还留着曾经的指纹,老知青斑白了双鬓相遇话青春……

  才下锣鼓山,又上龙虎山,一样铿锵的气韵,一样催人的鼓点,好光景,好日头,就在这一方好山水里!

  ——柯婉萍

  又一次站在锣鼓山上。正是雨后初睛,山坡上成片的芒草经过这一场雨的清洗,那种绿仿佛就是这个季节最匹配的选择。迎着这片绿走向山顶,仿佛也是最佳的选择,我又来了,不是为了挽留春夏而来,而是为了填补对曾经相识的凤阳葡萄、凤阳北路戏、凤阳锣鼓山……的心心念念。

  ——陈巧珠

  (下转5版)  (上接4版)

  葡萄棚下,采摘即食的甜,还在味蕾间回想,又到了一年的丰收季。从田里闲下来的村民,都是戏迷,在午后,一起看场北路戏,小演员的自信与从容,让我想起了初次观戏时,老戏骨们传承的艰辛与不易。想象了几回的锣鼓山落日,完全不一样,雨后初晴的天光云影,是一场天地间的大戏。

  凤阳,是一见如故的老友,记忆的门窗一直为我开启。

  ——刘建平

  第一次与凤阳和武曲邂逅,竟然有了许多感动:感动那一杯山苍子茶汤,帮我消解了暑气;感动大棚栽培的葡萄,如珍珠垂挂,鲜亮无比。便在心里问道:“需要浇灌多少汗水,需要付出多少厚爱,才能成就舌尖上的那一缕魂牵梦萦的甜美滋味。”感动那片土地和它的主人,少年英雄张高谦曾是我从小到大的精神榜样。我确信,做一个幸福的人其实也简单,我有一园甜美葡萄,足以生养一片土地。我有一座精神原乡,灵魂不会迷失方向。

  ——董欣潘

  来到凤阳,时光似乎就放慢了脚步。漫山遍野的葡萄不急,慢慢酝酿甜蜜;戏台上,古今相逢,戏台下,看戏的爷爷奶奶和排排坐的小辫子有着同一份欢喜;让我着迷的是会发声的石头,千年轮回,他究竟暗藏着什么惊人的密语?

  古榕、老屋、大韩桥,这就是武曲给我的印象,在这里,少年英雄张高谦,茶界泰斗张天福先生,他们代表的红色和绿色,给这座小镇的灵魂版图涂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陈小虾

  立秋,走进凤阳聆听北路戏,刚刚还在葡萄种植园地里劳作的大姐,浓妆淡抹后,转身便成了舞台上眉目婉转的角色。结合当前疫情的新戏《廊桥神医》唱腔悠远绵长,带着泥土馨香的台词幽默风趣,台下,男女老幼,或屏息凝神或会心一笑或轰然叫好,仿佛锣鼓山上的锣鼓也跟着震天响起。

  不管是戏曲表达还是文字呈现,温饱之外,劳作之余,总有一种内心的柔软需要寻找安放之所,总有某些无名的情绪需要排遣寄托。于是,我们坐在刘氏宗祠听北路戏,我们走进少年英雄张高谦故里,我们回望老知青插队的岁月痕迹,我们理解百岁茶人的沉浮人生……凤阳共武曲,寿宁好风光。

  ——何奕敏

  凤阳,让我想到“丹凤朝阳”,

  这是民间传统的吉祥图案,

  剪纸、雕刻、织锦、杨柳青年画。

  凤阳,却把它描绘在这一片大地上,

  葡萄园、樱花谷、北路戏,黄兰溪的粼粼波光、锣鼓山的锦绣云霞……

  一幅吉庆喜乐欣欣向荣的山水图画。

  ——诗音

  一辆大卡驶过,尘土漫天,我急急躲进一户人家,尽等它散去,沿街的店铺门匾正被打造成统一的样式,那家好吃的扁肉店在哪儿呢?哦,一年了,老百姓的日子总是要越过越好的呀。盘山的田园弯道拉开全国马拉松赛场;葡萄大棚孕育新一年的丰收;文旅节欢庆的鼓点一路奔腾跳跃……直到攀上锣鼓山顶才停下步来,看它沉静一如昨日,这里是路的尽头,也是一切的开始,智慧的村民领受了神山的旨意,将古老的北路戏曲一代又一代地传唱,也将美好的信仰寄托于它。

  乘着清风,驾着快意,此刻,我仿佛也成了神山庇护的子民,在生活的渴望里,与被放逐的魂体有了声声低语。

  ——邱灵

  在武曲镇塘洋村的知青山庄里,一台电影放映机吸引了大家。是的,我们是一群喜欢恋旧的人。老师们讲述儿时村庄里放映电影的趣事,那时只要有一块开阔的空地,支搭起两根竹竿,用绳子拉起四角的白色幕布,再有这么一台电影放映机便可观看电影。胶片在两个齿轮间传输,通过光线成像在幕布上,幕布在微风中起伏……我是没有赶上这好时光,但我依然感受到那个朴实年代的美好。此时,它已经不是一台普通的放映机,它是一段旧时光,是一份怀旧的情怀。它让凝视它的人,有了想要表达的心。

  ——蓝雨

  有些记忆总被刷新,有些滋味愈发生动。你印象中的老样子已非曾经,而你的感动却持续加温。

  知青馆里的老故事还在述说,葡萄园走出来的戏里新姿如此卓尔不群。戏台上的款款深情与茶香中的娓娓传说,于我,于凤阳,于武曲,几回了?

  原来,有的重复并不重复。

  ——陈曼山

  无数次穿越武曲古镇的青石板路,无数次仰望长溪对岸的少年英雄塑像,无数次细数公路旁边福建纬度最北的古榕群,可在内心里,我却是无数次拒绝真正走进这片土地,因为走进武曲,我就离开了故乡。

  经年之后,我还是来了,张开双臂,拥抱了你。你依旧古榕青翠,英雄年少,茶叶飘香,英气逼人,就如我斑白的头发和微驼的肩背掩饰不住仍然青春的激情一样。我走进你,心潮澎湃,因为走进武曲,我又回到了故乡。

  ——张发建

  寿宁有幸,300年间迎来两位泰斗在此扎根,一位是通俗文学泰斗冯梦龙,一位是茶界泰斗张天福。两位老人时空上相隔300多年,却都如约般以花甲之年踏上这片土地。来时,都已两鬓霜白了吧,但人生的另一华章才刚刚开启。一位为治邑而来,在这片山水前后执政5年,登上仕途的巅峰,留下“政简刑清,首尚文学,遇民以恩,待士有礼”的美誉;一位为制茶而至,一呆就是9年,称“寿宁是我的第二故乡”,为这里留下的制茶之艺、悟茶之道令人高山仰止。这两位老人,都是寿宁的亲人啊,百姓念念不忘;这两位智者,就是寿宁的龙虎啊,为这片龙腾虎跃的大地添翼增色。

  ——李贤斌

  走进武曲,于我而言,是回归母亲的怀抱。都说龙虎山形如龙腾虎跃,茶场如海,张天福的指点更赋予了茶叶以新的生命。我家就在龙虎山脚下,一年四季,母亲的身影总在茶园穿梭,她采摘的不只是茶叶,还有生活的希望。记得小时候,学校组织到大韩村祭扫张高谦陵园,作为学生代表,我在张高谦塑像前致辞,回家后迎接我的是母亲温暖的怀抱,和她身后绵延起伏的茶山。以至于往后的岁月里,想起武曲,想起茶,我总是想起母亲。

  ——朱雅秀

  小镇有茶仙,茶香永飘绕。走过很多名山,去过很多小镇,也曾被许多地方的美景迷醉过,邂逅这个看似平凡无奇、实则底蕴深厚的“茶仙小镇”,连绵十里的长溪两岸,分布着数个自然风光秀美、人文积淀丰富的美丽乡村。漫步古榕树群下的林荫道,徜徉知青山庄里的旧时光,观赏着万亩生态茶园,感受着香飘百里的茶韵,聆听当代茶仙张天福与武曲镇结下不解之缘的故事……一路走来一路茶香,武曲,让梦想实现腾飞,让心灵回归栖息!

  ——缪存建

  凤阳是我老家。那里,锣鼓山下耕乐土,富锌葡萄美名扬,更有祖祖辈辈凭着从土地上长出的智慧,把珍稀剧种北路戏一唱再唱。

  武曲与我老家一山之隔,是每次返乡的必经之地。那里放眼茶园青青、橘橙点点,犹有少年英雄、知青芳华和茶仙老者的生命印迹堪可一品再品。

  世界上那么多的路那么多的人。择一群性情文友相约相邀,行这一程,其趣在于可通的互感:任由浮世荒烟蔓草,总有一片绿意是可以润肺润心的。

  如歌里唱的:那里的生命年代久远,比树木古老,比群山年轻,像和风一样慢慢生长。乡村路,带我回家,到我生长的地方……

  ——刘岩生

来源:闽东日报

ND0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电话

0593-2888884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六 8:00-17:30

客服QQ点击咨询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11-2015 https://www.ndb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X3.5 闽ICP备2022015620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