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南网宁德9月28日讯(本网记者 吴文伟)为充分发挥福建省“十三五”中小学名校长培养人选的辐射引领示范作用,福建教育学院于9月25日上午举办了为期两天的“福建省‘十三五’中小学名校长培养人选办学思想报告会”。来自省内各县市的130多名校长,参加了此次报告会。
据悉,本次报告会围绕“回归?超越”主题,研讨如何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回归本源,使校长葆有初心,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完成学校“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时代命题,为福建省基础教育补齐短板、加速赶超,推动建设新福建做出应有的贡献。
报告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回归人的本质 超越因材施教
报告会上,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卢晓东带来了名为《超越因材施教——教学原则与教学组织模式探讨》的主题分享。“学生就像是河中的流水,是不断变化的。若强行去做判断、因材施教,则会陷入刻舟求剑的困境……”对于长久以来,为大众所熟知的“因材施教”观点,卢晓东教授带来了不同的反向思考。
通过追溯因材施教的历史,卢晓东教授从哲学和教育学的角度切入,辅以“海内外学生编班”等一系列案例,并引入哲学家海德格尔“此在”的观点,以此来分析自己对于因材施教的看法:所谓教育,需要回归人的本质。而人的本身是不断变化的,因而因材施教也就有了超越的必要。
中国之大,地区差异之大,学校校情差别之大。面对这些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今天应该怎么做教育?教育的本然是什么,又该如何回归教育的本然?对于这些问题,宁德周宁第一中学校长张徐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回归本然教育 超越分数层面
周宁县距离宁德100公里,但是海拔却升高了800米,属典型的山区县。张徐生校长,80年代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后,便一头扎进了这茫茫大山里,努力成为每一个学生的摆渡者。
“教育的本然,是生命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校长、教师和家长身上流出来的平和、宁静。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而言,首先要做完整的教育,超越分数层面,让学生得到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发展;其次要如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把教育当做农业,用精耕细作去迎接收获。这样才能达到最终的目的,唤醒学生的生命成长。”谈起教育本然,张徐生校长如是说。
周宁第一中学校长张徐生做主题分享。主办方供图
回归理论基础 超越简单实践
2017年,福建省“十三五”中小学名校长培养工程启动。“此次的思想报告会,是3年培养收官阶段的集中展示。更重要的是,通过校长间思想的交流与碰撞,起到示范辐射的作用。”福建教育学院党委书记郭春芳在采访中道出了举办此次报告会的契机。
校长是教育和学校发展的导引人,有什么样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对于这3年间,校长们在培训中取得的成长,郭春芳表示欣慰:“校长的成长不仅表现在办学成绩上,更是精神上的成长,对教育和办学治校的理解更加深刻、思想更加成熟、方向更加明确。”
同时,应对未来多元变化的教育形态,郭春芳书记也提出了自己的希望——让校长都能用科学的理论来武装指导自己,开拓理论视野,回归理论基础,让他们的办学呈现出自己的观点、理念、思想,超越简单的教学实践。
为期两天的思想报告会,汇集了来自全省不同县市的校长。从卢晓东教授的超越因材施教,到山区、城市等不同校情的多位校长对于自身教学理念的分享,会议现场思如泉涌。虽然各校长之间的校情不同、经历不同、对于教育的理念也有所差别。但校长们对于办好教育、对于落实好党的教育方针是无差别的,都带着思考来到现场,在过程中认真找寻“回归与超越”的答案。
来源:东南网
ND190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