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93-2888884
  • 我们自己的论坛-有事您发贴,大家来帮您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297|回复: 0

滴水穿石,习近平给闽东这股韧劲——四十七评《习近平在宁德》系列采访实录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25-1-1 09:07: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滴水穿石,习近平给闽东这股韧劲——四十七评《习近平在宁德》系列采访实录之《习近平同志救活了具有百年历史的马尾船厂》







  滴水穿石,说的是水滴接连不断地滴落在同一块石头上,经过几百年、几千年甚至几万年后,水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滴穿了石块,成为自然界的一大奇观。当年,习近平在插队落户时便耳闻目睹这一自然景观,深为惊叹;并从中“领略了不少生命和运动的哲理”。后来,习近平将其运用于工作中,在主政宁德时提出要以“滴水穿石”的精神推进经济发展,为闽东人民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习近平在宁德》系列采访实录中,曾任原宁德地区宁德市委书记的谢作民同志在采访中就说到,习近平给他影响最深的就是这一点。

  何为“滴水穿石”?习近平所说的“滴水穿石”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且看谢作民的回忆:“习近平同志是1988年6月到宁德工作的。当时宁德的经济状况很差,不通高速公路,更没有铁路,从宁德到福州乘汽车要4个小时。整个地区贫困面很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又很保守,农业发展都很困难,更别提上什么工业项目了。可以说,习近平同志到宁德上任,宁德的干部群众对他是寄予很大期望的,大家都以为年轻有为的习近平一定能烧起‘三把火’。可他到了宁德以后,并没说什么‘豪言壮语’,而是很快到各个县市跑了一圈,对宁德整体面貌作了深入了解。困难比他想象得更大一些,他认为既不能给干部群众泼冷水,还要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所以他提出了一个总体思路,就是‘滴水穿石’。我们当时以为‘滴水穿石’是不要急、慢慢来,其实不是这个意思。我们慢慢悟到,‘滴水穿石’是建立在闽东当时实际情况基础上提出来的客观而深远的发展思路。就像习近平同志当年说的那样,宁德这样一个‘老、少、边、岛、穷’地区,谈经济发展,必然受到历史条件、自然环境、地理因素等各方面的制约,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发生巨变。要摆脱贫困,就要靠一种持之以恒的态度,一种敢字当头、义无反顾的精神,一任接着一任干,任任干给人民看。有的工作可能要做七八年、十来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但没关系,只要我们目标一致,矢志不移,日复一日地干下去,就一定能够创造出奇迹。”“滴水穿石”的提出并非偶然,也不是随随便便的一个口号,而是习近平针对闽东的现实情况做出的符合实际而有远见的进取节奏。因此,到任后的习近平不搞“三把火”,不做面子工程,而是给宁德干部群众的期望值降火,告诉群众脱贫致富没有“近路可抄”,只能实打实地一步一步走。他不求闽东在他任期内全面富裕起来,但他愿意开一个头,打下这个基础。他所求的,是闽东能够实现长长久久的发展,由贫困到富裕,从落后到进步。磨杵成针,这就是“滴水穿石”的力量。

  为何要“滴水穿石”?访谈中,谢作民讲了一个小故事:“我在宁德小市当书记的时候,世界知名良港三都澳就在我们这个市,当时讨论得沸沸扬扬的三都澳开发的事情就在我的任上。我们要开放,要发展,当时很多人就把三都澳港和荷兰鹿特丹港相比,认为我们的自然条件比如水深、港阔等方面都比荷兰鹿特丹港强,只讲自然条件,没讲基础设施和其他条件。为此,我还专门请了专家过来‘把脉’,其中有个专家实地看过之后,笑了笑,问我:你去过荷兰鹿特丹港吗?我说我没去过。我听出来他的话里有一丝嘲讽的意味,当时心里还有些不服气。可后来,我到省船舶集团工作,有机会出国谈业务,有一次真的到了鹿特丹港口,现实给了我很大的打击:我们的三都澳怎么能跟人家的港口相比?鹿特丹的港口,地理位置优越,吊车林立,铁路、公路、航空四通八达。可我们的三都澳,空有长长的海岸线,什么交通都不通、配套也没有,怎么能一下子就开发了呢?这些事给我的教训很深,我也越发觉得习近平同志上世纪80年代在宁德任职时就提出‘滴水穿石’的精神,是多么的务实和深刻!我们都能体会,他有一份雄心壮志,也恨不得闽东能迅速摆脱贫困。但他也非常冷静地认识到,我们不可能一下子抱上‘金娃娃’,必须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最终才能成事。我记得2010年9月,他回到宁德,专门和宁德的领导和老同志相见,又谈起当年闽东人的三大梦想,虽然当时不能实现,但一任接着一任干到今天,宁德建市、温福铁路都实现了,三都澳也在开发之中。这就是‘滴水穿石’的力量。这是习近平同志留给我们闽东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当时的闽东而言,要实现“一步登天”“一夜暴富”是不可能的。不切实际的幻想、急于求成的心态,只会削弱艰苦奋斗的干劲和脚踏实地的作风。“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质变的前提永远是量变的不断累积。只有一步一步踏实走,才能走到光辉的未来。

  如何“滴水穿石”?1990年3月,习近平在《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中就已明确告诉我们:“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目标的实干,而不需要不甘寂寞、好高骛远的空想;我们需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而不需要新官上任只烧三把火希图侥幸成功的投机心理;我们需要的是锲而不舍的韧劲,而不需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散漫。”习近平这么想,更是这么做的。访谈中,谢作民如是评价:“不管是习近平同志后来提出的‘四下基层’也好,还是整治干部违规建房、倡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也好,都是希望我们宁德的各级干部摒弃不良的价值观和作风习气,拧成一股绳,为了闽东经济振兴和发展,为了‘弱鸟’得以‘先飞’,发扬不怕吃苦、不怕困难的精神,创造出一个‘滴水穿石’的奇迹来。我认为,这种思想是习近平同志到宁德工作期间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创新,也很大程度影响了他之后的从政经历。我总觉得,他对宁德、对闽东大地有一种特殊的情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提出“四下基层”,整治干部违规建房,倡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号召念好“山海经”……离开闽东之后,习近平在福州市、福建省委省政府工作期间,又先后17次到闽东,以各种方式帮助宁德发展:提出福州与宁德联谊,搞帮扶政策;介绍企业来宁德考察,对接项目……他情系闽东,虽然知道闽东不可能马上富起来,但他时刻都在开动脑筋,以“滴水穿石”的精神和韧劲,努力把闽东的资源开发出来,潜力激发出来。习近平就是这样进行着“滴水穿石”的事业。他率先垂范,身体力行,深深地影响着闽东人民,也激励着闽东人民积极投入到干事创业中并持之以恒。尽管习近平在宁德只待了两年,但他在闽东的工作极大地推动了闽东的持续发展,直至今日,闽东人民依旧不忘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习近平将闽东的事业留给了后来的继任者,也将“滴水穿石”的韧劲留给了闽东人民。从此,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日接着一日做,孜孜不倦,夜以继日,闽东这“穿石”的“水滴”从未断过。(文/学习大军,2020年1月10日)微信公众号:学习大军 微信ID:xuexidaju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电话

0593-2888884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六 8:00-17:30

客服QQ点击咨询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11-2015 https://www.ndb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X3.5 闽ICP备2022015620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